喀土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自南非独立后,纳米比亚成功摆平国内分离主 [复制链接]

1#

在纷纷扰扰的非洲大地上,位于非洲西南部的纳米比亚是一个比较奇特的存在。纳米比亚的与众不同有很多方面,例如纳米比亚是少有的社会比较稳定的非洲国家,同时近年来的经济发展得也比较好,这在以黑人为主体的非洲国家中是难能可贵的。

凭借着自身的发展,纳米比亚社会原本存在的很多问题也都迎刃而解。其中一个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国内的分离主义问题。

近代,欧洲殖民主义国家为了方便瓜分非洲大地,多以经纬度的方式来划分势力范围,因此今天很多非洲国家的国界线都是直线。这种划分方式造成了很多悲剧,同一个民族被划分到不同的殖民地的案例比比皆是,原本不同民族因为殖民者的喜好也有可能被塞进同一块殖民地。

欧洲列强对非洲的瓜分:德国介入非洲较晚,获得的殖民地只有纳米比亚等几块

纳米比亚有一块领土就属于这种情况。查看纳米比亚的地图,我们会发现,在纳米比亚的东北部,有一块狭长的领土——卡普里维地带像一只手臂一样伸向非洲内陆。这种奇特的景象是怎么形成的呢?这要从纳米比亚殖民历史说起。

纳米比亚原称西南非洲,曾经是德国的殖民地。因为德国统一较晚,属于欧洲列强中的后起之秀。当德国的视线发生由内向外的转换时,它发现富饶的非洲大地即将被英、法等老牌殖民主义强国瓜分完毕。赶了个晚集的德国只分得了纳米比亚、坦桑尼亚和喀麦隆等几块不相连的边角料儿。

德国占领下的西南非洲,遍地黄沙,人烟稀少。德国于年开始经营此地以来,并没有获得多少收益,国内一度有放弃这块殖民地的想法。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对这块土地嗤之以鼻,但接替他担任首相的列奥·冯·卡普里维却持不同观点,因此德国得以继续保有西南非洲。

接替俾斯麦担任德国首相的列奥·冯·卡普里维

细心的网友会发现,卡普里维地带的名字与列奥·冯·卡普里维首相有些相似之处。没错,卡普里维地带的命名正是源于这位德国政治家。但德属西南非洲一开始并不包含卡普里维地带。年,为了把德属西南非洲非洲与德国的另一块殖民地坦噶尼喀连通在一起,德国与英国签订了《黑尔戈兰-桑给巴尔条约》。德国将桑给巴尔群岛的统治权让于英国,英国则把自己管辖下的卡普里维地带让给德国,于是便形成了今天纳米比亚国家的版图。

卡普里维地带虽然位于非洲内陆,但因为靠近赞比西河,气候条件反而要优于大部分德属西南非洲。德国人原本想着借助赞比西河的航运条件达成其从德属西南非洲直接进入印度洋的设想。但后来才发现,赞比西河水流湍急,而且存在瀑布(如世界第一大瀑布——维多利亚瀑布),德国人的设想最终并没有实现。

卡普里维地带的奇特之处不只是它狭长的地理特点,在卡普里维地带的东北角还形成了当今世界上唯一的“四国交界处”:纳米比亚、赞比亚、津巴布韦和博茨瓦纳四国在此握手。当年,英德两国的一纸条约让今天的纳米比亚一下子多了两个邻国。

纳米比亚的卡普里维地带远离纳米比亚的核心区域

由于卡普里维地带远离纳米比亚核心区域,且又是一块风水宝地。再加上当地居民多是讲班图语的洛齐人,与纳米比亚主体民族奥万博人属于不同民族,在纳米比亚年脱离南非独立时,卡普里维地带区域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分离主义倾向。分离主义者主张离开纳米比亚,独立建国。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卡普里维出现了“卡普里维解放军”的武装组织,严重威胁着纳米比亚政府在该地区的统治。

纳米比亚政府对这种分离主义自然也进行了强力打击,但该问题的最终解决并非武力手段,而是源于纳米比亚自身的发展。

独立以来,纳米比亚领土上陆续发现了大量的钻石、铀、铜、银等矿产资源。国家依靠矿产品的出口,创造了大量的外汇收入。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原本遍地黄沙的纳米比亚逐渐富裕了起来。采矿业的发达也带动了纳米比亚国内其他行业的发展。近年来,纳米比亚的渔业、农牧业和旅游业发展迅速,使纳米比亚成为非洲有名的新兴市场经济体。

纳米比亚的旅游业在非洲独树一帜

国家发展了,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了,如今在卡普里维地带,当地人的思维已经彻底发生了转变,已经没有人再主张独立了。当地人思考更多是是如何融入纳米比亚的大家庭,以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