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武汉12月27日电题:翱翔在改革开放的春风里——空军“昆仑雄鹰大队”40年奋飞记张玉清、黄书波、张雷如同让神州大地焕发青春一样,改革开放也给中国军队注入了无限活力。40年来,空军“昆仑雄鹰大队”先后飞抵四大洲的余座机场,圆满完成国内重大灾害救援和联合国维和行动、国际人道主义救援、赴战乱地区撤侨等任务,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负责任大国的形象,展示了中国军队的风采。受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运输航空兵某团飞行三大队官兵因7次驾驶老装备进驻青藏高原、征服昆仑天险,被空军授予“昆仑雄鹰大队”称号。事实上,很长一段时间里中国空军的运输机依然老旧。即便是“昆仑雄鹰大队”所在的长期担任应急任务主力的运输航空兵某师,装备的仍然是“腿短、肚小”的安—26、安—12运输机。改变,得益于改革开放后国家综合实力的提升。今年69岁的任绍忠清晰记得,年他作为第一批改装飞行人员见到伊尔—76时兴奋的场景。“看到伊尔—76硕大的机腹,大家眼睛里都放了光,就像长期开拖拉机的司机见到了性能优异的大货车一样。”担任通信主任多年的陈杰说,现在的伊尔—76不仅加装了空中防相撞预警系统、电子地图,而且加装了先进的导航系统,“这让我们在空中看得更准、听得更远,与引进时相比,性能大幅提升”。改革开放带给“昆仑雄鹰大队”的,不止犹如“倍增器”的科技实力,还有“磨刀石”般的多样化军事任务。参加过利比亚撤侨和马航失联客机搜寻的机长刘军感慨最多的是,多样化的军事任务提升了部队的战斗力。这位曾经的“昆仑雄鹰大队”大队长说:“急难险重任务给了我们实战化的练兵平台,如今的‘昆仑雄鹰大队’不经临战训练、不经人员装备补充,随时可以执行任务。”“最大的受益,还是观念的突破。”“昆仑雄鹰大队”所在的运输航空兵某师政委伍治军说,改革开放后上百次的出国任务,面对面与外军交流,冲击着官兵们的认知,“观念变了,天地宽了”。见证搏击长空39年的苏反修,无数次驾机夜空飞行,俯瞰神州大地。“几十年前,晚上几乎见不到成片的灯光。如今,大大小小城市的夜晚灯火阑珊,条条璀璨的车道看起来就像灯光铺设的长城般壮美。”苏反修说,“改革开放40年,国家强大了,老百姓富裕了。”参加过汶川抗震救灾的李圣回忆,仅5月13日8时到14日7时,空军就出动飞机79架次,将名官兵和大量急需装备空运到灾区,“可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国家强大的救援力量”。随着出国执行任务的增多,“昆仑雄鹰大队”也见证了中国军队形象的提升。“航空飞镖—”国际军事比赛,31岁的机长马超带领平均年龄只有29岁的团队,在异国天空勇夺运输机组冠军。师政治工作部主任田炜感慨:“只有大方自信地走出国门,才能不断在学习中超越,用实力赢得尊重。”护航受益于改革开放,也服务于改革开放。“昆仑雄鹰大队”所在部队把政治工作从机翼下延伸到机舱内、从地面延伸到空中、从机场延伸到战场、从国内延伸到国外,自觉为改革开放护航。年2月底,利比亚形势恶化,中国同胞的生命安全受到威胁。“昆仑雄鹰大队”万里救援,将人转移到苏丹首都喀土穆,将人安全接运至北京。在利比亚机场听到同胞高呼“祖国万岁”,时任副团长丁毅动容了,“那一刻,我为能够担当维护国家利益的使命而无比自豪”。年12月,马尔代夫海水淡化装置发生故障,“昆仑雄鹰大队”紧急运送40吨矿泉水抵达马累机场。年4月,尼泊尔发生8.1级地震,官兵们74次夜间飞越喜马拉雅山脉,将多吨救灾物资运抵尼泊尔。哪里有远程投送需要,哪里就有“昆仑雄鹰大队”的身影。仅年以来,“昆仑雄鹰大队”就飞赴海外执行任务59次,几乎是前60年的总和。“昆仑雄鹰大队”所在师师长胡纪峰说:“目前,全师官兵正在锤炼从全疆域使用到全球到达的能力,只要国家需要,随时高飞远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