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美亚在港村
近日来,有一篇文章爆火,大约是说焦虑的中国父母,正在废掉下一代。认为我们买学区房的都是傻子,让孩子上兴趣班的都是疯子,希望孩子上藤校都是二愣子。
孩子应该属于大海啊母亲,泥巴啊大地,你给TA一片放养的草原,TA一定会还你一个5A级别祖国的栋梁。
1
本来对这种洗脑大姨妈文,我通常内心毫无波澜直接开笑,但是这篇文拿来做理论和数据支撑的居然是香港的陈美龄!
说这位香港妈妈是斯坦福大学的教育博士,她把三个儿子都送进了斯坦福。实践出真知,是这个人生赢家说不要送学习班不要订制时间表要给孩子自由自在放飞自我的啊!
我嘴边露出了一丝冷笑,真的是图样图森破。
这样吧,我们来看看互动百科里陈美龄的关键词:
我们一条条说:
关键词:香港歌手/日本歌手/甄妮/邓丽君
陈美龄生于香港,14岁开始唱歌,凭借一首英文歌《Circlegame》红遍香港。
15岁被日本歌手平尾昌晃邀请,进入日本歌坛,以《草原光辉》得到日本唱片奖新人奖,成为日本人气偶像。
23岁回到香港出粤语大碟《雨中康乃馨》。
为什么和邓丽君甄妮放在一起呢?因为她们的歌同时在香港电台打榜,是竞争对手。
所以这part里,陈美龄是一个红遍亚洲的老牌女星。
关键词:文化人物/女作家/日本/联合国
陈美龄28岁写了一篇《以歌声呼唤和平》,29岁在北京首都体育馆为宋庆龄基金会义演,观众5万4千人。
41岁担任日本联合国国际儿童紧急基金协会大使,访问了苏丹东帝汶伊拉克莱索托等国家。45岁出版日语小说《完美的情侣》和《子弹做的戒指》。
在这part里,陈美龄是个慈善家/作家。
陈美龄在香港书展上做讲座
关键词:斯坦福大学
20岁的陈美龄作为当红歌手,仍然在加拿大读完儿童心理学,32岁赴美国攻读教育博士。48岁获得广岛大学举办的14届斐斯泰洛奇教育奖。
在这part里,陈美龄是个教育学者。
粗略地概括了陈美龄的彪悍大半生,其中还不包括她和姐姐陈依龄拍过硬武侠开山导演张彻的电影《年轻人》《反叛》,48岁和*灌英文专辑《Forgetyouself》,次年在美国发售。
花这么大篇幅去介绍陈美龄,我就想问问,这样一位跨界,且每一界都跨得熠熠生辉的母亲,她说不要逼孩子你就信了?你是不是傻?
你是不是忘掉了她的基因?她所拥有的庞大社会资源?她身体力行强大自我对孩子的耳濡目染教育?
她的儿子们出生在罗马,当然不是斯坦福就是剑桥啊!
陈美龄70年代就跟随夫君在日本生活,之后留学美国,三个孩子分别在加拿大美国香港出生。
划重点了:三个孩子分别在加拿大,美国,香港出生。期间跟着父母走南闯北,见多识广。
所以,陈美龄说不要逼孩子你就信了?你是不是傻?
你是不是忘了某些国籍地区对藤校的申请难度要低于中国?
你是不是忘了陈美龄的儿子们从小见的世面就和普通孩子不同?
你是不是忘了妈妈是斯坦福的博士,对于她的儿子来说,长大后进斯坦福这件事自然而然。就跟你从小在隔壁中学读书,你孩子觉得那就是他的必经之路一样稀松平常啊!
所以,陈美龄作为教育学者,哪怕说得都对,但这绝不是三个儿子都能进斯坦福的关键点。
他们就住在斯坦福隔壁,而你和孩子们有漫长的道路通往斯坦福,她的教育理念不是你通往斯坦福的拐杖,很有可能是路障。
2
首先,我们来纠正一个矫枉过正的观点:兴趣班培训班是不是对孩子的折磨?
我认为并不是。
我们小时候可能玩过泥巴爬过树,满地撒野,是因为大时代物质条件匮乏,我们无处可去,才成了野路子放养的孩子。
我们认为那时候快乐,的确也快乐,但容易画地为牢:
每个人都觉得自己的时代是最好的时代,天为庐地为席才最野味最快乐。所以我们为现代的孩子感到遗憾和纠结。
但是,时代已经至此,我们的陀螺变成了画笔,我们的弹珠变成了击剑,我们的误打误撞自学成才变成了系统专业执证教学。有何不妥呢?
这就跟我们从前写信,现在用email;从前粗茶淡饭,现在可以珍馐美馔;从前恋爱靠肢体,现在恋爱靠app一样,你们能接受这些时代更迭升级,为什么放到孩子的教育上,就觉得他们是不快乐的呢?
他们明明更聪明,更能接触到群体,更能规范化学习,更懂礼数规则了啊。
反正我在家看哥哥表演跆拳道,陪妹妹复习合唱团里迈克尔.杰克逊的歌,以及听他们讲述课堂上的老师和小伙伴,我感到的是兴奋和快乐。
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未必只能从放养与大自然得到,文明开化替我们省去了很多弯路。
它是捷径,但这个捷径并非坏事,它能节省孩子的时间,去学习更多应对未知更发达时代的傍身技艺。
当然,你可以坚持己见,返璞归真,但不要诟病信息时代全面升级后的配套教育是*瘤。
补习班更是如此,我从不觉得补习班是坏事,我觉得它最大化解决了术业有专攻的问题。是高效、节能、保护亲子关系的良心机构。
我犹然铭记我初中时数理化很差,辅导过我小学数学而深受其害的父母,决定爱惜自己的身体,把我轮番送去老师家补习。
舟车劳顿,性价比低,还发生过腊月二十九的阳光午后,我和数学老师同时瞌睡胡说八道讲题,刻骨铭心滑稽场面。
补习班多好啊,哪里不会补哪里,明码标价,有的放矢。父母胃口好了、走路不喘了、身体倍儿棒,才能全身心投入到关爱孩子的正道里。
你要去思考的,无非就是,什么样的兴趣班适合孩子,什么样的补习班优质正派,以及自己要多赚多少钱。
水来土掩兵来将挡,这part有什么好焦虑的呢?
3
说回正统教育,我认为只有几种家长会极度焦虑。
1、没有主见的家长
没有主见的家长,通常对教育没有自己的看法,为别的家长马首是瞻,家长群一点风吹草动就草木皆兵。
一会儿觉得精英教育靠谱,一会儿觉得放养教育快乐;一会儿觉得国际学校好,一会儿觉得公办学校稳,这样纠结反复,怎能不焦虑?
按理来说,我应该更焦虑,哥哥马上要上小学,香港的小学竞争激烈,学校类型名目繁多。首先你要选择国际学校还是本地学校。
我咨询了下,国际学校费用高,英文教学,连接国外名校,香港本地和内地的大学基本无门。
本地学习中文,但竞争激烈,要经历层层面试选拔。
我和老李商量了一下,决定让他们读本地小学。
因为我们认为,未来全球发展中心还是在中国,熊孩子必须学中文,懂中文社会语境。本地学校也比国际学校只能考国外名校,多了一条北上求学的路。
关于竞争激烈,只要把准备上国际学校的学费,用来租赁优质校网的学区房就可以了。
打定了这个主意,还有什么好焦虑?就好好赚钱,安心寻校,准备面试就好了呀?
2、望子*、望女成凤的父母会焦虑
这类家长通常自己不咋地,吃过不好好学习的亏,不能让孩子重蹈覆辙,所以打着麻将让孩子复习功课,刷着手机叫嚣孩子好好学习。
心血来潮看看孩子的成绩表,大发雷霆,捶胸顿足,怒发冲冠让孩子看看别人家的孩子,再亲自下场,用自己为数不多的文化知识辅导功课,耐心也为数不多,说了两句就开始砸毛栗子:你怎么那么笨!
朋友,先看看别人家家长,再赏自己几个毛栗子吧!
3、深深迷信知识改变命运的家长会焦虑
这样的家长,我认为他们没什么错,水往低流人往上走,知识也能一定限度改变命运。
但,那是有限的。
你会见到很多有钱人,养出了令人瞠目结舌的熊孩子;也会见到很多没落大户人家的孩子,彬彬有礼,进退有度。
一个层级的提升,最起码要经过三代人的共同努力。
所以,孩子读到好大学,并不代表能荣升王侯贵胄,门楣光耀。
所以倒不如,从家长开始就奋斗,才能全面提速一个家族的命运。对孩子,则不要过分苛责。
4
但是,剔除以上过度焦虑的家长,有些许焦虑有什么问题?没有问题啊。
我们最终要归结到一个问题:教育苦不苦?
苦。
孩子一定苦。
但是曹文轩说过这么一句话:每一个时代的人都有每一个时代人的痛苦,痛苦绝不是今年的少年才有的。
少年时,就要有一种对痛苦的风度,长大时才可能是一个强者。
家长也一定苦。
我要在曹文轩的话后面加一句:每一个人,都有TA要承担的痛苦,这种痛苦不是少年时承担,就是成人后承担。你可以替孩子选择先苦后甜,或者先甜后苦。
但我认为,先甜后苦的选择,其实是一种自私,在你和孩子共同成长的时光里,你选择了轻松、逃避、看似开明的教育方式。而把TA未来的痛苦交给TA自己去承担。
而选择先苦后甜的家长,当你与孩子共同渡过教育的河,即使中途有怨怼有焦灼,但你会乐见其成:你的孩子长大后,有选择生活的能力和权利。
丝毫没有焦虑的家长,真不是好家长。
在我看来,最好的教育方式是:
把大部分焦虑揽在自己身上,身体力行做一个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家长,全力达到自己的天花板,并竭尽所能给TA能力范围内最好的教育资源。
至于TA能不能成才,那是TA的命运。
作者:美亚,作家,心理咨询师,定居香港。《南都周刊》特约撰稿人,《时尚COSMO》专栏作者,「单身力」理念创始人。一个放心老去的已婚育少女。微博
美亚在港村
相关阅读:
?把三个儿子送进了斯坦福,她说:身为家长一定要有这8个觉悟!
?新留洋时代:他们为何花上百万送孩子到美国上高中?
倡导理性阅读,离美帝更近一步
投稿:usashare
hotma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