喀土穆

注册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

苏丹农业发展现状及中苏农业合作建议走出 [复制链接]

1#
得了白癜风好治吗 http://pf.39.net/bdfyy/bdflx/190522/7157873.html

一、苏丹农业资源及农业政策概况

(一)国情概况

苏丹位于非洲东北部,红海西岸,毗邻埃及南部。苏丹位于赤道和北回归线之间,是世界最热的国家之一,日照充足,光热资源丰富,气候总体干燥,自北向南由热带沙漠气候向热带雨林气候过渡,最热季节气温达50℃,全国平均气温21℃。苏丹国民经济结构单一,以农业(含牧业)和资源开采为主,工业基础薄弱,缺乏深加工能力,国家财政收入对初级产品出口、外国投资及援助的依赖性较强。受益于石油开采出口和高油价拉动,21世纪前10年苏丹经济曾保持多年6%以上的高速增长,成为当时非洲经济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年南苏丹独立后,苏丹经济受到严重影响,出口和外汇收入锐减。为了改变这一状况,苏丹对内大力调整经济结构,重点发展农业和黄金采选业,努力扩大出口来源。对外方面,年两苏(苏丹和南苏丹)双方就石油过境费用达成一致,年美苏关系缓和,美国解除对苏丹长达20年的经济制裁。近几年来,苏丹经济持续改善,-年经济增长分别为5.2%、1.6%、4.9%和3.1%,已初步扭转南苏丹独立带来的不利影响。目前苏丹政局总体较为稳定,经济长期增长的前景看好。

(二)农业资源

苏丹地域广博,全国拥有耕地约hm2,人均耕地约1.4hm2,实际耕种约万hm2,尚有80%以上的耕地有待开发。土地价格总体低廉,电价每千瓦时(度)0.1元。可耕地中大部分是平原,地势平坦,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种。此外,苏丹耕地的土质总体较为肥沃,大部分属于优等地和高等地,即使多年不用施肥,农作物也长势良好。苏丹水资源极为丰富,根据《尼罗河协定》,每年苏丹从尼罗河及其支流分得流量约亿m,地下水资源也很丰富,总体尚未有效利用。除了耕地资源和水资源优势外,苏丹气候总体炎热,极端天气较为罕见,病虫害发生率较低,农作物生长较快,可一年两熟甚至三熟,苏丹多样的气候条件也为农作物种植提供更多品种选择。

(三)农业政策

苏丹提出将农业作为替代石油的支柱产业,将其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上,并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产业政策,以加快农业发展,鼓励投资和扩大出口。《苏丹农业振兴计划》(ARP)明确了农业领域的主要发展目标是:保障粮食安全;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扩大农牧畜产品出口;实现各产业链上下游融合发展;促进资源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等。《苏丹农业投资全面执行计划(-年)》明确了国家财政进一步向农业领域倾斜:每年从国家预算中分配10%的资金用于农业发展,推动农业年增长率达到6%。吸引外资方面的优惠政策主要有:农业投资公司实行免税政策,投资优先返还,优惠价格提供土地等。

(四)农业发展状况

农业是苏丹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柱之一。年苏丹农业产值占GDP的27.5%。农业劳动人口占全国总劳动人口的80%以上。主要农作物和经济作物有小米、高粱、芝麻、花生、甘蔗、阿拉伯胶等,其中芝麻、花生、阿拉伯胶是苏丹重要的出口商品和外汇收入来源。芝麻产量居非洲第一,阿拉伯胶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

(五)存在问题

由于技术、资金等多方面原因,苏丹农业总体发展水平较为落后。

1.水利基础设施落后,灌溉覆盖率较低

全国耕地中可灌溉耕地仅万公顷,其余均为传统的雨养旱作农业。

2.科技支撑不足,农业技术落后

虽然苏丹拥有国家农业科学院、喀土穆农业研究站等多家农业研究机构,但普遍面临设备人员短缺、经费不足、研发水平落后、成果推广滞后等问题,由此也导致了农业技术严重落后。当地农业从业者素质较低,耕作方式粗放,肥料投入不足,病虫草害防治不力。农业管理方式落后,规模化和机械化水平较低。大多数地区仍以一家一户的分散式小农经济为主体,游牧民占相当大的比例。农作物品种极为单一,几乎只有当地传统品种,缺乏杂交和转基因等优质高产品种。根据年数据,苏丹全国玉米平均单产仅kg/hm2,小麦平均单产仅km/hm2。

3.资金匮乏

苏丹经济基础较为薄弱,外汇储备较为短缺,用于农业发展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二、中苏农业合作总体思路及有关建议

中苏两国国情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资源禀赋各具优势,优势互补明显。

(一)合作总体思路

按照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坚持开放合作、和谐包容、市场运作、互利共赢、稳重求进,以现有的援苏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拉哈德灌区农业合作开发区项目为样板,实施“一带一路”背景下的农业“走出去”战略,通过规模化、集约化、效益化方式,提升当地农业现代化水平,打造“大农业+循环农业”产业体系和优质农产品品牌,实现互利共赢。(1)以农业资源普查为先导。通过卫星遥感与人工普查相结合的方式,全面调研苏丹农业资源状况,系统梳理苏丹不同地区土壤、气候、水资源特点,优化农业、牧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的总体布局。(2)以基础设施建设为基石。加大铁路、公路、沿海港口、内河码头、人工灌渠、人工机井、农产品仓储等涉农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力度,降低农业生产和运输成本,增强农产品出口竞争力。(3)以规模化、机械化为途径。按照“大农业+循环农业”的模式,以土地入股、长期租赁、合作开发、土地购买等模式获得土地使用权,实现规模化、机械化的农业(含牧业)生产,降低生产成本,提升农作物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4)以构建上下游产业为延伸。按照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打造包括农业种植、畜牧业养殖、农产品加工、肉类加工、运输仓储、生物质燃料、秸秆处理、蔗渣处理、肥料加工在内的“大农业+循环农业”产业体系,提升综合效益,实现不同资源的循环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减少农业废弃物,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5)以品种选育技术为支撑。以现有援苏农业技术示范中心和驻苏丹中国农业专家为依托,加大农业试验田、育种基地和配套设施建设,运用杂交和转基因技术,积极开展小麦、水稻、高粱、玉米、棉花、苜蓿等作物的品种选育工作,开发优质品种。

(二)政策建议

1.完善合作机制,提升合作层级

高度重视中苏农业合作的战略意义,依托现有的中苏农业合作执委会、中苏农业合作暨投资促进论坛和中非合作论坛,不断完善双方农业合作机制,进一步提升合作层级,完善包括政府、企业、金融机构、科研机构、检疫机构和媒体在内的多层次多渠道常态化的沟通和对接机制,统筹各类资源,加强政策协调,引导舆论导向,营造良好环境。鼓励各类企业和金融机构扩大对苏丹农业投资合作。

2.发挥传统优势,提供融智支持

发挥中方智库和咨询机构的传统优势,积极开展融智合作,坚持以规划先行谋篇布局,凝聚共识,推进创新,积极开展中苏农业合作框架下战略性问题和相关信贷政策的研究和咨询工作,积极服务“一带一路”倡议下的中苏农业合作,不断提升研究成果的转化落地。

3.加强金融创新,助力项目实施

一是针对农业投资“周期长、见效慢、风险高”的特点,建议中资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一带一路”农业合作专项贷款,重点面向中苏、中非之间的农业合作,财政视情况可给予一定贴息。鼓励中资金融机构提供农机贷款、种子贷款、技改贷款、贸易贷款、流动资金贷款等特色产品作为补充。二是推广投贷联动融资模式,鼓励各类投资公司、基金公司提供权益性资金或设立中苏农业投资专项基金,用于海外农业项目的股本金,实现项目快速启动。三是完善项目投资的风险补偿机制,建议由中资保险机构设立海外农业投资险和农业种植险。四是不断完善海外农业项目的信贷政策,实施差异化的考核、监管,适当提升对项目风险的容忍度,助推项目的转化落地。

来源:农业农村部

分享 转发
TOP
发新话题 回复该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