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医院忽悠 http://pf.39.net/bdfyy/zjft/161225/5154126.html苏丹的色彩
文/相军
那是一片贫穷而动荡的土地。
那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国度。
那里到处飘动着绚丽而迷人的色彩……
年9月,我作为一名军事记者,随济南军区维和部队赴苏丹进行采访,感受最强烈的就是苏丹的色彩。
一、蓝
那天,经过18个小时的空中飞行,我们的民航包机在苏丹达尔富尔首府尼亚拉机场降落。一下飞机,我就看到了迎接我们的维和官兵:头戴蓝色贝雷帽,脖子围着蓝色丝巾,肩膀上佩戴着蓝色联合国臂章,在湛蓝色天空的映衬下,显得特别扎眼。
走进超级营地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也是蓝色的联合国国旗和鲜红的五星红旗一起飘扬。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我走到哪里,眼前总飘动着柔和的蓝色。大街上,到处都可以看到联合国的标志,到处都可以看到头戴蓝色贝雷帽的各国维和士兵。这种蓝色风景在国内是看不到的。
在超级营地,我还有幸观赏了一次各出兵国的集体防卫演练。巴基斯坦、埃及、孟加拉国、尼日利亚等各国士兵,身穿颜色深浅不一的各式迷彩服,在变换着各种队形。从远处看,那晃动的蓝色帽子、蓝色迷彩服、蓝色臂章,就像一望无际的大海,非常纯净,非常壮观,非常震撼。
蓝色象征着宁静,象征着希望,象征着和平。在这饱受战争之苦的国家,这到处可见的蓝色,给人以无尽的遐想……
二、黑
在尼亚拉一下飞机,就领教了非洲黑人的厉害。
在国内大城市或者旅游景点,也经常看到黑皮肤的外国友人,但是从未近距离接触过,更没有打过什么交道。
第一次来苏丹,看见什么都好奇,我拿着手中的摄像机就开始拍摄起来。可是在机场里,一个穿着迷彩服军装、肩跨长枪的黑人就迎面走来,指着我手中的摄像机叽哩哇啦说了一阵子,从手势中我明白了他的意思,机场是不能拍摄的。随行的翻译指着远处停着的几架直升机告诉我,尼亚拉机场是军民两用机场,这里到处都是“军事机密”,外地人一不小心就会触犯国家规定。
果然被翻译说中。走进板房搭建的候机厅,同行的战友都在验证“ID”(联合国人员身份证),在这等待的过程中,我这时手又痒了,拿出摄像机开始拍摄候机厅。刚开始拍摄,就看见一个黑黑的机场管理人员神情严肃地对我摆手,连连说:“No!No!”,我停下拍摄,向他歉意地笑了笑。他却不依不饶,走来要抓夺我的摄像机。我紧紧抱住,坚决不让他碰。他就示意我把录像带倒回去看一看。我倒了一点,都是从飞机上拍摄的非洲风光。他又连连说:“No!No!”,看那眼光怀疑我是“国外间谍”,要把我留在机场的样子。同行的战友、翻译多方解释,他才同意让我出去,但是必须把录像带留下。就这样,我踏入苏丹的第一盘录像带被这位认真而固执的“黑人大哥”没收了。
这是我来苏丹接触的第一位黑人,也是我一生中有过对话的第一位黑人。来接机的战友告诉我们,苏丹是穆斯林国家,对照相摄像非常敏感和忌讳,不仅仅是军事禁地不能拍照,就是走在大街上普通的行人,也不能随便拍摄。特别是苏丹女人,被严严实实包裹了头脸,是不能被别人拍照的,如果被无处不在的便衣警察发现,就会扣人扣机器,非常麻烦。
后来,在接机的中国驻苏丹大使馆吴树陈武官的协调下,机场管理人员又把那盘录像带送到了维和部队营地,物归原主了。可是我发现,录像带内的磁带已被故意损坏。我愤然:“苏丹人不光脸黑,心也黑。”
在以后的日子里,我就被淹没在了这种黑色的海洋里。走到哪里都是黑皮肤、黑眼睛,还有那黑色碉堡中黑幽幽的枪口。
大校军衔的韩志担任联非达团南战区副司令员,年9月10日,也就是在我们刚刚到达尼亚拉的第二天,韩志与一名参谋从尼亚拉总部返回超级营地途中,停下车来打电话。猛然有两支黑洞洞的枪口从敞开的车窗里伸了进来,两名手持AK-47步枪的黑脸武装分子要劫持他们。中国军人沉着应对,加上一辆有“UN”标志的卡车正好快速驶来,才令武装分子悻悻逃离。
尽管有许许多多的不愉快,我还是发现了黑人的许多可爱之处。苏丹,阿拉伯语的意思是“黑人之国”。男女大多具有高大的身材、浑厚的嘴唇,贴着头皮的卷发,多彩多姿的发辫。他们的皮肤黑得发亮,油润光泽,像丝绸缎面一样。这是一种能够适应非洲炎热气候的皮肤,可抵御强烈的紫外线、沙尘暴。我开始有点喜欢起非洲的黑人了。有一次乘坐联合国的小型客机,邻座的一位苏丹人想和我攀谈,只是用手比划着说一些简单的中国城市名称,如西安、南京等,可惜我不会阿拉伯语,无法交流。还有一次,在喀土穆简陋的候机厅里,一位非洲黑人军官看见我迷彩服上红色的中国国旗,竟然主动要求和我合影。
来到苏丹,就不能不说苏丹的特产——黑木。这种木头纹理细腻,乌黑透亮,质地坚硬,有抗白蚁和抗自然干裂的特点,尤其是经过打磨后乌黑光亮,显得华贵高雅,所以经常用“非洲乌木”来形容非洲的美人。在喀土穆的欧洲一条街,专门经营黑木雕刻的各种艺术品,有非洲大象等动物,也有苏丹美女等人物造型,千变万化,表情丰富,栩栩如生,以其简洁的线条、粗犷的造型、富有想象力的夸张、变形和古老、神秘的魅力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我购买了几个有中国特点的黑木擀面杖,一直珍藏着,看见它,就仿佛听到苏丹人密集的皮鼓声和婉转高亢的歌声,给人强烈的震撼。
在“黑人之国”的苏丹,黑色作为民族色彩的基调,给予其他色彩极大的自由,没有黑色就没有五彩缤纷的世界。
三、白
苏丹就像一个珍藏着历史秘密的巨幅老照片,如果黑色是民族底色,那么白色就是衬底。
不是吗?你看,大街上,苏丹的男人穿着白袍,头上用长长的白布扎起来,就像中国的阿凡提那样打扮。据介绍,苏丹地处高温沙漠地带,宽松飘逸的阿拉伯长袍不仅能迅速反光散热,在里面形成一个通风管,空气自下而上流通,使人体感到凉爽,还能有效抵御住漫天袭来的沙尘暴。
穿白袍在苏丹是时尚和身份尊贵的象征,国家元首、高级官员身着大白袍出席盛宴活动也屡见不鲜。那时候我还不知道穿白袍的意义,一次,在尼亚拉机场,我看见一群身穿白袍的绅士模样的人在候机,那白袍和白色头巾非常干净,和黑色面庞形成鲜明对比。我提出和他们合影,他们答应了。后来才知道,这是尼亚拉市的高级官员。
还有一次,在中国援建的尼亚拉板房小学内,我见到了校长穆罕默德,也是一身白色长袍。穆罕默德校长说着一口流利的英语,很有儒生气质。
阿拉伯大袍的颜色除白色外,也有深蓝、深灰、深棕色和黑色。不过不管穿什么颜色的服装,都必须是长长的,不准露出肩膀和腿。如果在公共场所露出肩膀,是要闹笑话的,严重的还要被警察处罚。学生穿戴比较随便一些,穆斯林女生还要用另外一块白布把头包起来,特别是照相的时候,全身一定要裹得严严实实。
维和部队的所有车辆都是耀眼的白色,中间涂着黑色的“UN”样,有时候一个车队出来,整个道路上就流动着一条白色的河。
苏丹有一种鸟,通体洁白,喜欢成群活动,类似于我国的白鹭,但是比白鹭要大出许多倍。它们平时喜欢在地面上散步、在垃圾堆里寻找食物,老百姓称之为“垃圾鸟”。名字不雅,鸟却极为好看。成群飞起来,漫天洁白,像流动的白云,壮观极了。
四、黄
那是一个夏日的午后,晴朗的天空突然阴暗起来,接着一张黄色的大网从茫茫太空罩向大地,伴随着呼呼的风声。
沙尘暴来了!
苏丹的沙尘暴像一头脾气暴躁的黄袍怪兽,撕扯着,怒吼着,抖一抖身体,铺天盖地的黄沙就簌簌落下,整个世界弥漫在一片黄色之中。
这是每一个维和官兵都要经历的骇人景象。这是每一个踏上苏丹土地的人都要认识的黄色世界。
在飞机上鸟瞰苏丹,所有的东西都淹没在一片混沌的黄晕里,那是一望无际的沙海。飞机将要落下的时候,细心的人才会发现,在那沙海里,还稀稀疏疏点缀着一座座灰褐色草房,像是海洋里漂浮的草芥。
就在苏丹这干旱的荒漠里,还隐没着一条美丽的河——尼罗河。在喀土穆,我有幸目睹了尼罗河的风采:那是一片流动的黄色,就像中国的黄河。我想,那应该是水流湍急,把河底的黄沙翻卷起来而显露的颜色。尼罗河的源头是布隆迪的卡盖拉河,经坦桑尼亚、卢旺达和乌干达,从西边注入非洲第一大湖维多利亚湖,又穿过几个大湖,和许多河流混合后,称白尼罗河。白尼罗河的水一路欢歌,在苏丹首都喀士穆和另一条源自埃塞俄比亚的青尼罗河汇合,形成了一道独特的景观,然后经埃及首都进入尼罗河三角洲后,最后注入地中海。我站在尼罗河大桥上,注视着沉淀了一路风尘的黄色河水,想象着两岸人民如何啜饮着珍贵的河水,世世代代在荒漠中繁衍生息。
也许是便于隐身的缘故吧,苏丹的很多动物也呈现黄色或微黄色,和沙漠一样的颜色……所以这里的动物皮毛非常珍贵,以至于让很多人不惜铤而走险。
苏丹的蓝、黑、白、黄,如此分明,如此单纯,又如此深刻,叫人不得不喜欢上这里了。
相军(男),出生于沂蒙山区,山东省平邑县人。年12月入伍,年4月入党,专业技术上校军衔,中级职称,曾任中央电视台军事记者17年,圆满完成了许多党和国家领导人来济南军区时的摄像保障任务,多次参加军委及军区组织的“中俄联合军事演习”“中印尼特种部队联合训练”“朱日和”系列演习及“前卫”“确山”等重大军事演习,参加了“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抗击冰雪自然灾害、奥运会、全运会等重大活动宣传,在中央电视台播出新闻多篇,专题片、纪录片40多部,90多部新闻、专题片、纪录片等电视作品在全国、全军、军区获奖,曾创办北部战区陆军第一个网络电视节目《北陆新闻》。荣立二等功2次,多次被济南军区表彰为优秀机关干部、优秀新闻工作者。系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著有散文集《镜头后面的故事——一名电视记者的采访随笔》《炊烟与硝烟》等。年自主择业,年创办山东鲁兵传媒科技(集团)有限公司,主要业务是承接软件开发、宣传片、纪录片、专题片、汇报片、教学片、警示片、微电影、影视剧、MV拍摄制作、在线课程、微课慕课、虚拟仿真、数字展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