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学生治疗白癜风多少钱 http://pf.39.net/bdfyy/bdfyc/140813/4447661.html以“访惠聚”之星、第一书记、草根宣讲达人、精准扶贫案例、美丽乡村故事为主要内容的“五个”新作为展示活动已经开始,今日推出精准扶贫案例。
实现精神物质“双脱贫”
和田地区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布达村共有户人,年人均年收入元,低于全县平均水平,全村人均年收入低于元的贫困家庭75户。
自治区外办(侨办)工作组住村伊始,就把精准扶贫要解决的“扶持谁、谁来扶,怎么扶”确定为重点,进行全面摸底调查。经过反复研究讨论,工作组与村“两委”决定,以精神脱贫为核心,以发展农民专业养殖合作社和转移农村劳动力为“两翼”,最终实现物质和精神“双脱贫”的精准脱贫目标。
精神扶贫扶到“根”上
布达春雨夜校
如何摘穷帽拔穷根?“既要给产业给项目,更要扶思想观念。物质扶贫扶到点上,精神扶贫扶到‘根上’。”工作组与村“两委”在认识上达成高度一致,决定扶贫先扶志,致富先治心,导贫困群众自生动力,激发他们勤劳致富。
年3月6日,布达村“春雨夜校”正式成立,每周二、四、六上课,由工作组成员给村民们教授“双语”、讲解惠农*策、宣讲勤劳致富典型事例等,带动村民转变思想观念。
今年5月,工作组邀请自治区农科院专家为村民实地讲解农作物种植技术;邀请自治区妇女干部学校的老师手把手地教给妇女们烹饪技能和糕点制作技术;7月,组织布达村的中学生参加国务院侨办组织的“寻根之旅夏令营”和“国际少儿艺术节”,让他们走出家乡与来自不同地方、不同民族的同龄人一起交流,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交融中种下民族团结的种子;8月,争取国务院侨办“*土计划”和大学生助学资金资助应届大学生;利用捐赠的电脑成立信息室,对80、90后青少年进行计算机培训,提高其就业能力,引导青少年红色上网,促其转变观念,为村民提供农业科技信息咨询服务,利用互联网拓宽农产品销售渠道。
村民吾不力卡斯木激动地说:“我们像地里的小麦渴望雨水一样需要知识,有了这些知识,我们靠自己的双手一定会生活得更好”。
找准扶贫致富带头人
到合作社调研
脱贫攻坚,人才是关键。为发挥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壮大贫困地区种养大户和农民合作社,带动贫困户增收,今年4月,工作组和村“两委”结合当地养殖传统优势,注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
“输血”成功了,如何打造完备的“造血”功能、实现合作社健康可持续运营?
工作组决定依托当地人才资源,找出一位*治过硬、有经营头脑的村民来经营管理合作社,发挥致富带头人在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美丽乡村等方面的示范带动作用,更快更好地为全村脱贫致富打开希望之路。
阿不力克木进入了工作组的视线。这位28岁的小伙子,头脑很灵活,有自己独特的“生意经”,他有自己的煤炭销售公司和窗帘加工厂,每年个人收入近百万元。“一人富了不算富,带动全村致富才是富。”已经向村*支部递交了入*申请书的阿不力克木很高兴,原来他一直都有心想为自己的家乡、为乡亲们做点什么。
为建立监督体系,确保合作社的良性运营,同时也为保证带头人的正当利益,经协商,确定由村“两委”、带头人和75个贫困户三方共同投资万元,其中75个贫困户的投资由工作组利用自治区外办的扶贫资金解决,预计年底每户可增收元。
目前,合作社已经建成了肉羊养殖场,解决了10个村民的就业,每人每年工资收入可达2-3万元,当年就可实现脱贫。
变“非地”为“飞地”,破解脱贫缺地难题
农科院科技下乡
布达村人均耕地只地7分地,属于南疆地区典型的人多地少贫困村,土地一直成为影响该村脱贫致富的“瓶颈”。工作组了解到布达村在距离20公里以外的喀尔赛镇辖区内还有0亩土地长期没有有效利用,堪称“非地”。
过去村“两委”也曾想方设法动员村民们搬迁过去,但是由于缺水缺电,村民们易地搬迁的积极性不高。前两批工作组住村时积极拉电打井,帮助村民解决了用水用电问题。
今年工作组在县乡国土、农业部门的帮助下,与村“两委”共同研究0亩“飞地”的规划和使用方案,按照自愿原则,把布达村部分村民分期分批迁往“飞地”建房并分配土地,每户平均约5亩地,因地制宜,因户施策,指导村民种植蔬菜、中草药、果树等经济价值较高的作物,使“非地”变成了“飞地”,真正让搬迁村民“搬得出、稳得住、有事做、能致富。”
种植能手阿布杜萨拉木高兴地说:“过去只有那一点地,想干啥都干不成。现在好了,我们家分到5亩地,我可以好好地种些能卖出好价钱的东西了。”
在开发利用“飞地”的同时,工作组积极组织村民外出务工,组建了布达村服务队,积极协调产棉大区,计划组织位村民就近去农一师13团拾棉花、摘红枣,仅此一项村民人均增收1万元。(自治区外办(侨办)住墨玉县普恰克其乡布达村工作组)
致富被服厂暖了民心
新疆农业大学住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玉斯屯克库木艾日克村“访惠聚”工作组带领村民创建被服厂,在带动农民就业、促进农民增收、发展村集体经济、培养乡土人才方面做出了有益的尝试。
接力前行,培育扶贫好项目
棉被、棉褥生产车间
玉斯屯克库木艾日克村是一个以棉花种植为主的农业村,是典型的“空壳村”。
如何帮助村民增收、拓展就业渠道、增加集体收入是新疆农业大学住村工作组一直思考的问题。
年10月,工作组根据前期调研,会商村“两委”,外聘技师指导,组织村妇女们利用当地优质棉花做被褥并依托新疆农业大学师生开展网上营销,市场反应良好。
鉴于此,新疆农业大学出资10万元,购买弹花机等加工设备,建议村“两委”把闲置的旧村委会办公室作为厂房,工作组指导,帮助村民完成了合作社建立的登记手续,于年1月23日正式挂牌成立了“阿瓦提县库木艾日克棉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
为了把合作社办出效益,新疆农业大学工作组提出“以合作社建设发展为抓手,锻炼提升*员干部工作能力,带动辐射全村经济、精神文明发展”的工作思路,从资金、人才、生产订单等给与了全方位的支持,已经住村一年帮助合作社创办的工作组成员古力先·司马义再次住村,专门负责被服厂建设。学校支持被服厂的发展,把届新生1万余套的被褥、多套*训服近万元生产任务交给被服厂生产,并预支80万元用于购买布料。
攻坚克难,力促项目大发展
合作社成立揭牌仪式
为使合作社真正成为村民的致富路、增收源,第三批工作组围绕合作社的生产条件改善、产品销售、扩大村民就业等问题,全力以赴,排难攻坚,成为村民合作社发展的“领头羊”、指导员、监督员,半年多来把合作社办得风生水起、欣欣向荣,实现了村民脱贫增收,就地就近就业。
一是千方百计争取资源,改善生产条件。从阿瓦提县农村信用社贷款50万元用于生产前期资金,帮助合作社申报自治区民生工业专项,获批15万元资金支持;争取阿克苏地区质监局捐赠的5吨棉花,降低生产成本;争取阿克苏地区的农村电商经营培训,为合作社培养销售骨干;从乌鲁木齐请来裁剪师傅进厂指导裁剪,钻研电动裁剪机的使用,提高工效;狠抓生产管理和产品质量,成为阿克苏地区地产品采购目录单位。
二是千方百计帮助打开产品销路。“线上”通过电商、